学习状况:
在学分完成方面,在国内所修两年的学分转了大部分,共计59分。一般要拿到我们学校的学位需要获得至少120学分,目前已获得95学分,在修学分15, 这学期之后(2012 秋季),总学分为110分。
我在美国主修艺术设计,侧重于平面设计方向。除了专业课之外,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还必须修一部分GE(General Education)课程,即国内大学的文化选修课。
我个人修了网页设计,国际政治关系,物理以及公众演讲技巧等课程。我个人认为这些课程对我很受益。总的说来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设计专业(我是建筑设计背景)要求的知识面本来就广,多接触非专业学科对设计与生活的理解都有所帮助,从而转化为设计灵感的来源;另一方面,诸如国际政治关系和公共演讲之类课程,对我个人英文口语,沟通交流技巧有很大的帮助, 对方案设计的讲解也有所帮助。除此之外鉴于研究生入学测试GRE词汇量大面广,这些课程的学习也是对GRE的提前准备。
在成绩上,大多数学科都获得A或A-, 总的来说,一直保持B+以上的成绩; 在参与方面,我一志愿者的身份参与许多社区劳动工作,比如在幼儿园帮忙照看小孩,在马丁路德金日分发食物给流浪汉,协助商店工作人员进货。总而言之,这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经历对我受益匪浅,尤其在培养我的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个人成就上,我因学业成绩优异而获得院长提名奖,在面向全美征集图标设计地比赛, 我设计的图标被选为2013年Sigma会议的官方图标。
综合上述的理由(课程学分要求和环境各方面), 我打算在美国多学习半年,即预计毕业时间为2013年年底。
在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双方学分互认的相关注意事项,美国一个学分代表每星期一课时。 鉴于国内大学学分与课时的关系与美方不同,所以我在华侨大学两年所上的其实多学分在这里只承认59分。另外,还有一点是美国GPA成绩一般都会以等级衡量并且相应的等级对应相应的百分制下的分数;而国内大学则没有如此细分等级。打个比方,百分制下的90-93以上在美国是A-,GPA 3.67; 在中国是A。 百分制下的86-89, 在美国是B+, GPA 3.33, 在中国就是B。 所以在学分转换上我建议未来1+2+1 的同学要有一份较为详细的课程描述并且将此成绩转化成美国标准。
面对这层繁杂的学分转换关系及其繁琐的转换程序, 学校的教授都认真耐心的帮“1+2+1” 学生校对正确的学分和成绩,并且将相关的转换步骤,方法系统化已备今后使用。美国对待教育认真负责的态度着实让我钦佩。
生活情况:
我在美学校有提供寄宿家庭,他们待我热情周到,在语言锻炼,文化习俗适应和日常生活信息上的帮助真的很大。
我一直很感激我的美国父母,因为他们为了做了很多一般寄宿家庭都不必要做的事。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美国,他们举着带有我相片和中文名的标示牌。他们载我到他们家住时,看到被他们用相框装裱的我及爸爸妈妈的相片,温馨与友善的情绪一下子将初到异国他乡的焦虑驱散而光。一般周末,他们都会主动邀请我到他们家煮中国菜,或是他载我到周面有趣的景点休闲, 放松。我的host sister还将我在美国的照片整理为一个相册。
所谓礼尚往来,我也邀请他们到时参加我在华侨大学的毕业典礼, 承诺我当他们的全职导游当他们来中国。
宿舍生活也很多彩有意思,基本每周宿舍楼都会组织活动。我和我的室友也相处很融洽。一次感恩节,他邀请我到他们家的船屋度假,钓鱼, 闲聊。即使现在他自己租房子在校外住,我们周末还是经常在一起聚会聊天。
关于美国可以说的很多,关于我自己的美国留学经历也能说的很多。
最后很感激最后再次感谢母校一华侨大学、感谢中教国际交流中心、感谢我的爸爸、妈妈!”1+2+1“交换生项目是我能够在大学期间接受多元的教育模式,对比及体验中西方文化的多样,感受知识的博大与世界的多彩。
与美国同学布置展厅
在居住美国家庭门前
在图书馆看书
大年三十在中国餐厅和朋友们聚餐
与任课教授合影
参加橄榄球比赛前的互动
万圣节聚会